生物滤池除臭原理是用碎石或塑料制品填充生物处理结构,它是在污水灌溉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土壤自净原理,通过较原始的间歇砂式滤池和接触式滤池来开发的,其目的是使污水与在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膜间隙接触,从而净化污水,即生物滤池除臭原理。
将一定量的滤料置于生物滤池中,当尾气从上而下被过滤后,尾气与滤料不断接触,微生物便可以在尾气表面繁殖再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膜系统,微生物从废气中吸收污染物作为养分,并通过代谢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从而形成新的微生物群。在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时,氧气不能进入生物膜内,导致生物膜内发生厌氧现象,粘着力降低。水洗后,生物膜脱落,新的生物膜生长在滤料表面。经过多次循环,废气被净化。
污染物浓度
在采用微生物处理恶臭气体时,废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会影响除臭效果。一般来说,使用生物滤池进行臭气去除时,废气中的污染物应该是可被微生物利用和降解的水溶性有机或无机物质,而不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物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良好的臭气去除效果。污染物含量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污染物含量过高会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浓度过高不仅会影响除臭效果,还会缩短填料的使用寿命。
适宜的脱臭环境
在处理污水臭气时,平衡运行的生物滤池内填料层限制了生物滤池的渗透性,对臭气处理效果的影响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当湿润作用(即缺水)不足时,填料层会发生干裂,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的代谢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其代谢产物也不易从过滤池中排出。为了保证填料层具有适宜的湿度,烟气在进入生物滤池之前,要进行润湿处理,以确保填料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除臭效果。
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滤料的吸附/吸收特性及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去除有害气体的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低浓度的臭气及VOCs,对高浓度及高亨利常数气体的去除效果欠佳。滤池运行初期和重启过渡期的稳定性与滤料的吸附能力有关,而滤池的长期运行则主要取决于生物化学作用。
对VOCs的去除
生物滤池对VOCs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在初始的1~48h内即可达到平衡,此后生物降解起主导作用。噬氨副球菌可有效降解有机胺类化合物,脱氮副球菌对含硫化合物及三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较佳。假单胞菌属、硫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噬甲基菌属的菌类均可降解DMS。噬甲基菌属(p一变形菌门)、生丝微菌属、慢生根瘤菌属(d一变形菌门)的菌类可有效降解甲醇。
当生物滤池去除多种气体时,气体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去除效果。NOF可作为好氧微生物降解VOCs的电子受体,从而促进VOCs的降解;参与硫酸盐反应,平衡pH值。硫化物对硝化及VOCs的去除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一般地,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气体来源于两类:一类是直接从污水中挥发出来的有机组分,另一类是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代谢产物。恶臭气体的成分繁多,其中硫化氢、氨气、硫醇和挥发性脂肪酸是产生臭味的主要物质。
臭气体的现有处理方法
恶臭气体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收法、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氧化法、燃烧法、等离子体分解法、光催化氧化法、天然植物提取液喷洒技术和生物除臭法等。
受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影响,当前城镇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化学氧化法、等离子体分解法和生物除臭法。其中生物除臭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恶臭气体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设备简单、便于操作、投资适中、运行费用低廉和管理方便的特点。
生物除臭原理
生物除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是将部分恶臭气体由气相转变为液相的传质过程;第二是溶于水中的恶臭气体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不溶于水的恶臭气体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第三是恶臭气体进入细胞后,在体内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使用,使恶臭气体得以去除。
生物量过多和分布不匀会造成滤料堵塞、质量扩散的比表面积减小、形成气流槽等问题,从而破坏滤池的运行环境、降低对臭气的去除率。压降的增量与生物量的增量呈线性正相关,生物量过多是造成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压降越高则所需要的排气成本越大,有研究表明,当压降从o.4kPa增加到2.5kPa时,能耗增大3倍。凶此,控制生物量是生物滤池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控制生物量及压降的措施有:①物理方法,如同流水洗、水冲洗、气流喷射、搅拌等。②化学方法,例如,控制碳源和氮源种类,一N为氮源可减小生物滤池的压降;用化学试剂洗涤和填充,如Na0H、NaClO、NaCl等。③生物方法,如原生和后生动物的捕食。④改善生物滤池的设计,如不同性质的生物滤池填充物、旋转式鼓风滤池和起泡乳胶生物反应器。⑤改善运行参数,如改变进气方向(气体分离、间歇式进气)、生物滤池前使用气体吸收装置以平衡负荷。使用腐熟堆肥去除生物垃圾堆肥臭气的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方向进气时生物滤池的压降是周期性变向进气时的3~4倍,可抑制生物量的过度生长,有效控制生物滤池的压降。